崇祯重振大明帝国小说

第303章 国人大会(第2/3页)

这个异议,首先是参加明法科和明算科举子提出的,他们认为进士科的副榜允许参加恩科,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却没规定,有些苛待他们。

在他们的带动下,京城的官员和有钱人家,几乎都订阅了报纸。

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在这时公然反对。

朝廷会参考集议结果,制定相关政策。每个举人都有神圣的一票,让他们慎重选择。

各大酒楼、客栈、茶坊,见此也纷纷订阅了,以便吸引客人。

邮递公司内部,已经规划着按皇帝的指示,在各个街道设置邮筒、发行邮票,开展信件邮递业务。

然后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,驱逐了周厉王。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,并改称年号为共和,史称“周召共和”。

虽然只是有关副榜的细枝末节,但是却代表了一种可能:

朝廷能召集民众,商议大政方针。

民众是觉得举子说得正确,这么多人支持的事情,还是皇帝陛下提出的,不可能有什么错。

由此一些人提出,恩科的明经科进士、明书科进士,和明法科进士、明算科进士没有区别,所谓的赐明经出身、赐明书出身,其实就是明经科和明书科的副榜。

所以在朱由检看来,廷议的结果基本能够确定了。他现在关注的是,报纸上的杂音。

官员则是觉得,自己若反对的话,说不定就会有举人聚集在家门口,让自己出不了门。

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争夺胜利果实,想要让朝廷的决策,更加有利自己。

在钱谦益做出表态后,东林党的官员,基本不会反对。其余被朱由检留用的阉党官员、以及新起复的中立派官员,也不可能坚决反对这一点。

这些举子的言论,很快就通过报纸的传播,被京城的官员、民众看到,进而影响到他们。

毕竟这不是花他们的钱,内府监也称得上朝廷机构,执掌者更是皇帝面前的红人,他们当然要卖面子,花钱订阅支持。

只要有稳定发行的《京报》存在,其它的报刊就能在上面打广告,然后逐步推出。根据销量和内容,发行旬刊、月刊。

当官为朝廷效力,就是恒业的一种。朝廷录用的士人越多,有恒业的人就越多,世上会有更多的小康家庭,脱离贫困境地。

这就是有名的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,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。

这些人在免费发行的增刊上,掀起一场大辩论。虽然没有稿费,他们也乐此不疲。

皇帝特意让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参加恩科,就是为了减少贫困士人,增加小康家庭。

但是他的心里,对钱谦益是很警惕的。觉得对这个人以后要多注意点,免得他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新理论,遗祸后世之人。

所以他们提出,要允许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副榜参加恩科,或者干脆赐予明法或明算出身。

这种说法,很合那些贫困举人的胃口,他们纷纷发表文章,表示对钱谦益的支持。

朱由检看着这些,却是哭笑不得。因为官员虽然能说是恒产者,但是他们的财富,却不是自己创造的。而是朝廷从创造财富的人那里征收,然后发放给他们。

这件事在一些举人之中,开始引发了争论。进士科副榜要不要直接授予教职,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要不要赐予出身,都是举子关注的问题。

在对增设县官的一片支持中,有些举子对恩科的具体设置上,提出一些异议。

“陛下是想从举人开始,重新让万民集议。”

知道钱谦益的这篇文章是在支持自己,也能迷惑到一些人,朱由检没有阻止文章的发行,还安排撰稿人根据这点讨论。

可以说,朱由检策划的用士子舆论影响朝堂决策的事情,不但让增设县官事情的成为定局,还让报纸的影响力,深入官场民间。

“这家伙真有意思,总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。”

现在,他就在催着太仆寺的官员,把邮递公司的章程定下来,吸引各地商人,在当地开办分公司。

单是这些客户,就能让《京报》每期至少卖出一万份,喜得王承恩整日乐呵呵的,知道京报集团算是稳了下来——

他们从不断增加的增刊中,已经看到了士子对这件事的表态。

凭借遍布全国的驿站渠道,以及统管邮政事务的职权,太仆寺能在各地的邮递公司中占据一半的股份。将来每年获得的分红,就能让太仆寺成为最有钱的衙门之一。驿站不仅不会赔钱,反而能挣钱财。

这次集议,就讨论有关副榜的事情。由各方阐述观点,再让举子选择。鸿胪寺官员见证,计票确定结果。

“《周礼》曰:若国有大故,则致万民于王门。”

为了进一步显示自己对舆论的重视,增加报纸的影响力。朱由检在看到有关副榜的事情争论越来越大后,他让人刊登了一条消息,决定让所有应试的举子,举行一次集议。

这样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