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重振大明13

第541章 三轮马车和悬挂(第2/3页)

京城的,尤其是和三五好友一起去红灯区风流。再加上他身上有父亲安排的盯着黄金价格的任务,可以光明正大地要求有一辆马车,方便去金属交易所看价格。

而且更妙的是,他的院子里有马棚,随行的仆人也会养马驾车。只要太仆寺的马车够舒适,他很愿意购买一辆使用。

所以,在体验了有轨马车后,他又和方以智等感兴趣的学生,去看太仆寺的减震马车造得如何,是否比传统的马车好用。

太仆寺和内府监合办的车辆工坊在通州区,距离运河码头不远。这里能很方便运输车辆需要的材料,而且货物从码头上岸后,也有很大的车辆运输需求。

工坊出产的马车,根本就不愁卖。

如今这个工坊卖得最多的,就是四**车,它是中原地区常用的一种车辆,载重可达五十石。

在公路修建之后,这种载重马车迅速得到推行,成为公路上最常见的车辆之一。

不过人们并不喜欢乘坐四轮车,因为路面上如果有坎坷,两轮车只需要颠簸一次、四轮车却需要颠簸两次,实在太受罪了。

朱由检在体验过宫里的四轮车后,就给车辆研究所下达任务,要为四轮车装上悬挂,乘坐更加舒适。

在他提出的弹簧悬挂、板簧悬挂、扭杆悬挂等指引下,太仆寺和内府监的工匠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车辆,试验各种形制。

方以智和冒辟疆等人来到车辆工坊后,就看到一辆三轮车正在做试验,它是陈奇瑜按照皇帝的指示,命令工匠新造的。

这是因为朱由检听说四轮马车的最大难点在转向机构后,画了个三轮车的草图,让他们先造三轮车。

相比四轮车来说,三轮车的转向机构要简单多了。尤其是朱由检绘制的,是那种和自行车前半部分几乎相同的三轮车。

车夫只需要用手扶着车把,就能很方便地转向。握把上还有铃铛和刹车机构,能够更好地提示他人和控制车辆。    方以智等人首先听到的,便是“叮铃铃”的声音,这让他们好奇地盯着车夫拨动的铃铛,不知道它为何能发出这么响亮的声音。

然后,他们又看到这个车夫左手握着缰绳,右手挥动马鞭,时而用手扶车把转向,时而拨动铃铛。

或许是因为不熟悉,这个车夫在他们看来手忙脚乱。有时甚至用脚踢轮子,马车也因此一晃一晃。

在行驶了一段路程后,这个车夫下来,向围过来的工匠道:

“这个铃铛不错,但是车把不行。”

“左右两个握把,总让人想用两只手一起抓上去。”

“而且铃铛在右边,右手却是挥马鞭的,不方便拨动车铃。”

“要我说,干脆留一个握把得了,免得挥鞭子时碰到车把。”

说了这个车把的一系列缺点,车夫建议只保留一个握把,把另一个握把去除。

太仆寺的工匠按他所说,把木质握把锯掉了一半,铃铛也装到了左边。

但是这样仍然不好用,因为左手也要拉缰绳,不可能一直放在车把上。遇到需要用右手转向的时候,应该要怎么办?

最终,他们把车把由左右横放变成了前后竖放,无论左右手都能抓住操控。甚至在两只手都腾不出来时,可以用腿夹着转。

还在前面加了个钩子方便放缰绳,右边加了套子放置马鞭。

这样总算解决了扶握把转向的问题,车夫适应后效果也好了些。

至此,三轮车的试验算是基本成功。

方以智等人表明来意后,也被他们邀请,坐上马车体会。

在坐上这个车子后,他们才明白这辆车为何非要在前面加一个轮。

原来这辆车的后面有两个弹簧,把后座托了起来。它们让车子的震动减轻许多,乘坐体验更舒适。

减轻震动之后,自然要减轻晃动,让乘坐体验更舒适。

所以以前容易上下摇晃的两轮马车被摒弃,转变为三轮或四轮马车。前面加装一两个轮子,保持车辆平稳。

方以智坐上马车体验之后,很是满意地道:

“这辆马车很好,你们什么时候向外卖?”

车辆工坊的工匠摇了摇头,说是这件事他们决定不了。

必须要通过宫里的验证后,才能对外售卖。

他们造出了一系列两轮车、四轮车,宫里面的皇帝体验后都不满意。

所以才有了这辆三轮车,造出来后要第一时间送进去。

得知是皇帝的要求后,方以智等人只能遗憾地离开这里。并且决定等这样的马车上市后,就去第一个购买。

朱由检在皇宫中,很快就看到了试验车辆。这种他专门安排的事情,没有人敢耽搁。

而且送到他面前的还不止一辆,有使用弹簧悬挂的,还有用板簧悬挂的,车厢形制不一。

看着被他们改成前后一根竖直车把的三轮车,朱由检忍着笑意询问道:

“这种车把好用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