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:我真不是

194.第192章 实用主义(第2/2页)

    “诸卿都要实心用事才对!”曹睿缓缓说道:“若是文事做得好,朕看也是可以封爵的。”

果然,空口白牙说再多字,也不如‘封爵’二字来得打动人心。

……

从崇文观离开之后,曹睿特意叫了曹植与自己一并回宫。

路上,曹睿直言直语的问道:“皇叔觉得郑学如何?”

“郑学?”曹植皱眉问道:“臣不太懂陛下的意思,如今士子均修郑学,已经成为风气有数十年了。”

“那朕换个问法好了。”曹睿说道:“皇叔认为郑学都对吗?”

曹植答道:“郑学即使再好,又岂能都对?就臣所知,孔文举、王仲宣、邴根矩等人都对郑学有过质疑。”

若曹植也如此说,那么想必前几日王肃所说的、郑学并不全对一事,想来也是合理的。

曹睿问道:“若郑学有不妥之处,皇叔能不能为朕搞出一种新的经学来?”

新的经学?曹植一时有些发愣。自己不是按照皇帝的要求,将五经译成白话吗?又如何要做新的经学了?

曹植有些犹豫的问道:“陛下想怎么做?臣实在不懂。”

“这样,”曹睿压低声音说道:“朕问皇叔一个问题,自汉以来五经注解如此之多,人人又岂能都像郑玄一般学究天人、将古文经、今文经都学了个遍?”

“能不能五经中,每一经都做一个标准版本的注解。学通了五经、学懂了注解,大约也就够了!”

曹植皱眉说道:“那之前的谶纬之类,都不必学了?”

“皇叔自己觉得学谶纬有用吗?”曹睿反问。

曹植答道:“臣以为用处实在不大。”

“那就对了。”曹睿继续说道:“朕再问皇叔,朝廷要学子们都学五经,这是为了什么?为了都读成博士吗?”

曹植想了想说道:“这倒不是。若按着陛下的意思来说,学子们在太学中学了五经,最终还是要做官的。”

“这就是朕要说的事情了。”曹睿缓缓说道:“五经虽然精深,但学了那么多的版本实在用处不大。最多学到二十几岁,就可以出去选拔做官了。”

“皇叔,朕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分成两步来做。”

曹睿解释道:“第一步,就是皇叔现在在做的事情,将五经翻译成白话文。”

“若这种更易理解的五经推广开来,就可以将郑玄、马融、贾逵这些人的经学注解删繁就简,选择精要之处成一注解就够了。”

曹睿看向曹植的眼睛:“朕认为,学经也只不过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罢了。”

“只要是五经中说的圣人之言,细节之处的版本差异不用纠结。能将五经学懂、学透之人,也定然不是愚笨之辈,用来基层做官还是够用的。”

“皇叔听懂朕的话了吗?”

曹植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,随即微微一笑:“臣听懂陛下的意思了。”

“朝廷传授经学,是为了选拔合适之人为大魏做官牧民。至于经学的精微之处,按照郑玄、马融还是贾逵的注解都不重要,对朝廷有用即可。”

“而且,最好还要与郑学有些差异,成为朝廷之经学、大魏之经学。”

“哈哈哈哈。”曹睿笑道:“朕就喜欢与皇叔交谈,凡事一点就透。”

曹植沉默几瞬之后说道:“臣近日听说陛下曾经两次去了太学授课,看来是对太学学生多有关心了?”

曹睿点头道:“太学现在这第一批学生,是朕亲自下令从各郡国中挑选的,朕也当然对他们寄予厚望。”

“朕承诺每个季度为太学授课一次,从而希望太学生们能知道朕的意思,并且成材报国罢了。”

曹植又问:“高堂博士和臣说,太学生或许也可为郎?”

曹睿点头:“正是。”

曹植随即说道:“既然如此,陛下不妨再赐太学一个名头好了!”

“什么名头?”曹睿问道。

曹植笑着说道:“陛下可以为太学赏赐牌匾,也可以亲自作为太学的一名博士。”

“所谓‘天地君亲师’,若太学之学子俱是陛下的学生,那陛下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?”

曹睿狐疑的看了曹植一眼,真不知他是如何想出来这个方法的。大魏皇家学院校长吗?

曹睿缓缓说道:“皇叔的建议朕知道了,以后再议吧。”

……